本帖最后由 结巴哥 于 2018-4-19 23:17 编辑
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,并且具有操作性。诸如:系统脱敏,厌恶疗法,放松疗法呀,很多很多,都是行为疗法的精髓。
在矫正口吃方面也常常用到很多行为疗法。如发音法,呼吸法、突破法、放松训练等。
为什么要用到发音法,呼吸法呢?口吃的心理问题,是因为我们有口吃现象和丢人现眼的客观事实。
没有说不出话的痛苦,没有别人的嘲笑,就没有我们的口吃问题。
被人嘲笑或歧视会导致心理压力,这些压力是客观存在的。由此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功能退缩:不敢上学,不敢上班,不敢据理力争,不敢面社交场景。这个害怕跟我的名利有关。因为我害怕丢人,害怕自己的实际利益受损。因为我认为口吃同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关,因为我认为口吃是对我人格的一种伤害,所以我就认为口吃是丑陋的,所以我害怕丢脸。谁不害怕丢脸?
但有的人常常口吃却不害怕丢脸?
有的人洁癖,不停清扫却心甘情愿,而有的人洁癖,不停洗涤却万分痛苦?这跟审美观和人生观、价值观有关。
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,情感、信仰,经验等等,都属于认知(或思维)的范畴。认知或思维的包括两个维度:显意识层的认知和潜意识层面的认知。
什么是潜意识的认知?比如说,我对某人的印象不好。因为他从小就欺负我。
为什么我看我的后爸不顺眼?因为我对我死去的父亲有很深的情感,觉得她们的结合是对我已故生父的亵渎和蔑视。所以我接受不了这个现实。这与我的情感有关。所以我对那后爸很反感。这跟我的价值观、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关。
虽然我情感上接纳不了这个后爸(潜意识认知),但我思想上必须要为我妈妈处境着想(显意识认知)。妈妈这么大年纪了,不可能一天到晚一辈子都守着我。我也有妻儿,有事业,我妈妈生活中是不是需要有人照顾和陪伴?而这个陪伴的最佳角色不应是我,是后爸。
基于这个看法,我就接纳了后爸的存在。
这是自动思维(潜意识层面)和理性思维(显意识层面)最终博弈后的认知取向。
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:我在电视《夕阳红》节目里,也看到许多老人都有一颗孤独的心,他们不缺物质需求,更需精神关怀,需要有人陪伴!
虽然情感上我不能接纳接受妈妈再婚的现实,但我从现实出发,站在我妈妈的立场,我就要接纳这个事。
显然这是两种意识,即情感与思想的沟通或博弈。最后拥有决断权的理性思维(显意识),就会权衡利弊,选择最佳的一种认知方式。
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认知受潜意识,情感,信仰,经验所左右。
笔者觉得,潜意识层认知虽有影响力但不能主导方向。
换句话说,经验认知固然重要,但它始终处于次要位置。重要的是,你的显意识认知怎样,也就是你理性思维怎样。它主宰你行为方式或方向。
习惯性看法,使你以往的经验或情感,它左右你的判断,影响你的决断,它对你的方向具有巨大的内引力。
你的表意识认知就像正驾驶,潜意识认知就如副驾驶,方向盘在正驾驶手中,但来自副驾驶的干扰不容小觑。 |